第197章 回国见领导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邓向荣以私人身份穿梭于港岛各处。他与商界巨贾们的会面都经过精心安排。
临回国前夜,邓向荣在半岛酒店套房里彻夜未眠。当维港的第一缕晨光穿透窗帘时,他刚刚合上那份标着"绝密"字样的报告。电话接通四九城的瞬间,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首长,情况远超预期,我请求立即返京汇报。"
当天下午,一架普通民航客机降落在首都机场。邓向荣提着公文包就冲进了专车。车子直接开进了西山某处不起眼的小院,几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已经等候多时。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当华兴系的资料在众人手中传阅时,一位身着65式旧军装的老人突然拍案而起,震得青瓷盖碗叮当作响:"刘光天?!这不是当年西南边境那个'魔鬼连长'吗?"他布满老茧的手指重重戳在照片上,"他的一等功,还是老子亲手签的字!"
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不到一小时,机要员就送来一摞泛黄的档案袋,火漆印上的五角星依然清晰可辨。
会议秘书念道:"刘光天,男,1944年生。1962年参军,新兵考核四项第一,当年荣立三等功。
1963年边境冲突中,单人歼敌217人,身中三枪,全身二十七处弹片伤,仍死战不退完成阻击任务,荣立一等功。转业后任红星轧钢厂保卫科长,
1964年婚礼当日被紧急召回,单枪匹马深入敌后救回三名侦察兵,毙敌70余人,再度荣立一等功,后升职轧钢厂副厂长。
1965年因旧伤复申请发离职休养......"
老将军的手缓缓抚过档案里那张泛黄的军装照。照片里的年轻人剑眉星目,他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却怎么也擦不净眼前的雾气。
"我们...对不住这孩子啊。"老人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十二年!"老将军突然拍案而起,震得墙上的作战地图簌簌作响,"十二年了他心里还装着人民!"他颤抖的手指划过华兴集团长长的援助清单,"看看这些!青霉素生产线、精密机床、粮食储备...比我们某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强多了!"...
老人缓缓合上手中的档案,指节在泛黄的纸页上轻轻叩击了两下。他抬眼望向谷向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邓向荣同志,你亲自安排一下。"老人顿了顿"我要见见这位...老朋友。"
"是!"邓向荣猛地站起身,军姿笔挺地敬了个礼。他声音有些发紧,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我这就去安排专线联络。"
会议室的灯光在老人银白的鬓角上镀了一层金边,他摩挲着档案袋上"绝密"两个烫金大字,突然轻声补了一句:"就安排在...西山别院吧,清净。"
当晚,刘光天就接到了邓向荣的电话。电话那头语气客气,只简单传达了领导想要见他的意愿。
挂断电话后,刘光天立即联系秘书,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安排明天早上的专机,飞四九城。"
次日清晨,一架湾流公务机划破香港的晨雾,向北翱翔。机上除了刘光天外,还有他的私人秘书,以及保镖随从 。
当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刘光天站在舷梯顶端,凝视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冬日清冷的空气中混合着熟悉的北方尘土和落叶的气息,这一刻,他眼眶不禁微微发热。十二年了,他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踏上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
邓向荣早已在停机坪等候,寒风中身姿笔挺。
"刘董事长,一路辛苦,请上车。"邓向荣快步上前与刘光天握手,语气不自觉地带着几分敬重。
"有劳邓部长亲自迎接。"刘光天颔首致意。
"这是应该的,"邓向荣侧身引路,"我们先去见首长。您的随行成员我会安排工作人员接到友谊宾馆休息,都安排妥当了。"
"多谢。"刘光天简短道谢后,利落地坐进头车。其余成员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有序登上后续车辆。
红旗车队缓缓驶过长安街,刘光天望着窗外熟悉的街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座椅扶手。当车辆拐入南池子大街时,气氛突然变得肃穆起来。两排持枪卫兵笔直站立,钢枪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
"前面就是..."邓向荣刚低声开口,刘光天的身体已经微微前倾。
灰砖小院的门廊下,那位常在新闻中出现的老人负手而立。秋风吹起他中山装的衣角,却未能拂散那如炬般锐利的目光。刘光天上前挺直身躯,抬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原***军区边防第七团步兵三连,连长刘光天,向您报到!”他声音洪亮,字字铿锵。
老人郑重还礼,随后拉住他的手说道:“好孩子,辛苦你了。”
刘光天眼眶霎时红了。十二载商海浮沉,此刻尽数凝作喉间一抹酸涩。
在一小时的密谈中,刘光天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讲了些港岛这些年的经历。当老人问及他有何需求时,
“我什么都不要。”刘光天轻轻摇头,声音虽轻,却字字坚定。
老人沉吟片刻,开口道:“你将几十万人的大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宝安县即将撤县设市,要不要去任职……”
“建设祖国,义不容辞。”刘光天恳切地回答,“但任职一事还是作罢。我自知志不在此,并非从政之材。更何况如今手下还有几十万人要一同前行,实在分身乏术。”
说着,他从公文包取出一摞文件:"这是我们最新的技术资料,请您安排专家看看哪些能用。"
老人接过厚厚的技术资料,布满皱纹的手指在"精密仪器"几个字上轻轻摩挲。他抬眼望向刘光天,目光中闪烁着欣慰与感慨:"好,很好。"
他缓缓起身,将资料郑重地放在身旁的茶几上,又特意用手抚平了边角的褶皱:"以后遇到任何困难...",老人顿了顿,从中山装内袋取出一张便签,用钢笔写下几个数字,"就打这个电话,24小时都有人接。"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斑驳的光影在两人之间流转。老人伸手拍了拍刘光天的肩膀:
"向荣这孩子办事还算稳妥,"老人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分明,"以后有事也可以找他。"他顿了顿,嘴角微微上扬,"他是我看着长大的。"
刘光天深深点头,喉结滚动了几下,声音有些发紧:"您...要保重身体。"他将那张便签小心翼翼地收进了西装的内袋,那里贴身放着当年的军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