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热小说
临时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穿越1962我以八级拳打天下 > 第207章 考察(加更)

第207章 考察(加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清晨,刘光天的车队和几辆黑色轿车驶入首都第一机械厂。

外贸部副部长邓向荣、工业部罗部长等相关领导亲自陪同刘光天一行进行考察。

走进铸造车间,一股热浪夹杂着煤烟味扑面而来。巨大的熔炉正在吞吐着赤红的铁水,工人们古铜色的脸庞上淌着汗水,正用长柄铁勺舀起铁水浇注模具。

车间主任详细介绍着生产流程,但不时夹杂着“设备老化”、“产能跟不上”的无奈。

刘光天在一台正在工作的铣床前停下脚步。老师傅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但机床运行时发出的异响和略显滞涩的移动暴露出它的年迈。

“这是1953年苏联援建时的设备,”老师傅擦着汗说,“用了二十五年了,精度已经跟不上了,但厂里暂时没有替代的设备。”

刘光天微微颔首,伸手轻轻触摸机床表面,感受到金属传来的轻微震动。他转头对邓向荣说:“老师傅们的手艺很好,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随后考察的电子厂情况更加严峻。工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手工焊接电路板,检测设备简陋得让人心酸。

厂长不好意思地解释:“进口一套自动生产线要几十万美元,厂里实在负担不起。”

当车队转往第三站京城第三纺织厂时,已是晌午时分。一走进纺纱车间,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便扑面而来。

空气中弥漫着棉絮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细小的棉绒在光线中飞舞,不少工人的口罩上都沾满了白絮。

“这是我们厂的主力车间,”纺织厂厂长老周大声介绍道,声音几乎被机器声淹没,“这些细纱机还是建国初期安装的。”

刘光天注意到,许多女工在机器间来回穿梭,一个年轻女工正踮着脚,费力地为高大的细纱机接线头,她的手指灵巧地在纱线间飞舞,但额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

在织布车间,情况更加令人揪心。老式的有梭织布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哐当”声,工人们在机器间行走时,不得不用手势交流。

刘光天看到一位老师傅正俯身检查布面,他的耳朵里塞着棉花团,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使得他不得不提高嗓门说话:“这些机器老了,老是断线,效率太低!”

更让人心痛的是印染车间。工人们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直接用手将布料浸入染缸,他们的手臂被染得五颜六色,车间里弥漫着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几个年轻工人不时咳嗽着。

“我们也想改善工作环境,”周厂长无奈地说,“可是资金有限,只能先保证生产。”

回程的车上,气氛格外沉重。刘光天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斑驳的城墙与新建的楼房交织,构成了一幅变革前夜的图景。

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工人们汗流浃背的身影、被棉絮覆盖的口罩、被染料浸染的手臂,还有那些震耳欲聋的老旧机器。

工人们别无选择,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由国家分配。能进入国营大厂当工人是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为了这份稳定的收入和崇高的“工人阶级”地位,工人们通常选择默默忍受。

邓向荣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轻声说道:“刘董事长,您也看到了,我们确实需要帮助。”

刘光天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深深地看着窗外。良久,他才缓缓说道:“不仅要新设备,更要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他们值得在更好的条件下工作。”

会议室里,茶香袅袅。双方刚落座,刘光天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各位领导,今天的考察让我感触很深。”他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干部。

“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先行。我们看到老师傅们有技术、有经验,工人们有干劲、有责任心,但是,”他稍作停顿,声音坚定有力,“现有的设备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我们有技术,有资金,愿意投入进来扩大工厂规模、升级设备。”刘光天向前倾身,“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生产线和技术,把产能和品质提上去。让老师傅们的好手艺,配上好设备,造出优质的产品。但是……”

刘光天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寂。茶香依旧袅袅,但空气仿佛凝固了。几位部委领导交换着复杂的眼神,有人下意识地摩挲着茶杯,有人不自然地清了清嗓子。

刘光天身旁的法务负责人推了推眼镜,谨慎地开口:“据我们了解,贵国目前不允许成立外资企业,甚至合资企业。请问这些结构性障碍该如何处理?我们很担心投资的法律保障。”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窗外的阳光斜照进来,在会议桌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工业部罗部长沉吟良久,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刘董事长,您说得很好,句句在理。但是……”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现行的政策确实不允许外资直接投资办厂。这是原则问题。”

外贸部邓向荣副部长接过话头,声音温和但立场坚定:“不过,事在人为。我们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比如由你们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我们以租赁或者技术合作的形式进行。很多国外厂商已经开始这样操作了。”

刘光天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颔首道:“邓部长的意思,我明白了。说白了,就是一种‘外包代加工’的合作模式,对吗?”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清晰而务实:“由我们港资方面投入资金、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人才;国内厂方则提供生产场地和劳动力。生产出的合格产品,由我们按照约定价格统一回购、负责销售。这样既绕开了目前的政策限制,又能实实在在提升产能和技术水平——是这样吗?”

邓向荣闻言,当即抚掌笑道:“正是这个意思!刘董事长果然一点就透。这样既符合当下的政策要求,又能实实在在地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带动我们的工厂转型升级,是双赢的好事啊。”

他说着,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语气愈发恳切:“我们这边一定会全力配合,确保项目顺利落地。毕竟,让老师傅们的手艺不至于被陈旧的设备埋没,让工人们能学到新技术,这才是最实在的。”

华兴集团投资部负责人眉头微蹙,语气平和却坚定:“邓部长,请恕我直言。这样的合作模式,恐怕与我们华兴集团的理念有所出入。”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在场的中方领导,继续道:“我们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从来不是通过压低劳动力成本来获利。恰恰相反,我们在港岛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支付的薪酬一直是行业顶尖水平。”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在场的中方领导,继续道:“许多国际厂商寻求这种代工模式,看中的无非是内地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但华兴的投资理念不同——我们更看重技术升级后的质量飞跃和长期市场潜力,而非短期的成本优势。目前的方案,似乎并未完全体现我们华兴真正的投资理念。”

会场气氛一时有些凝滞,这番直白的表态让在座的干部们无话可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