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接机
第二天上午,刘光天原本打算在四合院多陪陪父母,但想到今天是由高美琪带队的投资团队抵达,还是提前出发了。
他坐上苏明远安排的黑色轿车,准时抵达机场。车刚停稳,便看见邓向荣和自己的私人林秘书以及随行人员已经等在贵宾通道口。
“邓部长,您怎么亲自来了?”刘光天快步上前握手。林秘书也恭敬地打招呼:“董事长。”刘光天点头回应。
邓向荣笑着对他道:“刘董,首长一再交代让我好好接待的,我能不来吗?”他指了指身后,“安排了五辆车,保证把您的投资团队接得妥妥的。”
这时,身着黑色西装的华兴特卫分队长陈志刚快步走来,向刘光天恭敬行礼:“董事长。”
刘光天有些意外:“志刚?你什么时候过来的?”
陈志刚立正回应:“高副总安排我们早上抵达的,负责您的出行安全。您的专属座驾也已经空运到位。”说着侧身示意,只见不远处停着一辆崭新的劳斯莱斯幻影和五辆定制防弹奔驰600,组成了一支气势不凡的车队。
邓向荣在一旁看得啧啧称奇:“刘董,这些都是你的员工?”
刘光天微微一笑:“是的,让邓部长见笑了。这些都是公司安保团队的同事。”
邓向荣打量着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和豪华车队,不禁感叹:“刘董,你这排场可是比我们部里的一把手还要气派!”
刘光天笑着说道:“这些车的车牌手续,还得麻烦邓部长您这边帮忙协调处理了。”
邓向荣对陈国民吩咐道:“明远,等下回去你就去处理一下。”随后他转向刘光天,语气轻松却透着十足把握:“没事,等会儿让车队跟着我的车走就行。”
正说着,广播响起了航班抵达的通知。
刘光天与邓向荣一行人移步至接机口。不一会儿,两名身着精干西装的安保人员率先步出闸口。
紧接着,高美琪的身影出现。她穿着一件剪裁得体的风衣,步履从容而自信,率先走了出来。身后,各部门的核心团队成员以及另外几名安保人员井然有序地跟随而出,这支约二十人的团队显得专业且气势不凡。
刘光天朝高美琪招手示意:“美琪!”
高美琪一眼看见刘光天,快步上前与他轻轻拥抱了一下。
刘光天笑问:“你怎么亲自带队过来了?”
高美琪眼含笑意,压低声音道:“文娟姐和晓娥姐特意让我来盯紧你,免得你再带个‘姐妹’回去。”
刘光天闻言,略显尴尬地笑了笑。随即转身向邓向荣介绍道:“邓部长,这位是我的三夫人高美琪,在集团担任副总裁。”
邓向荣先是一愣,然后热情地伸出手:"欢迎欢迎!早就听说刘董有位贤内助,今天一见,果然是才貌双全啊!"
刘光天又向高美琪介绍道:"美琪,这位是华夏外贸部的邓向荣副部长。"
高美琪落落大方地与邓向荣握手:"邓部长,久仰大名。这次要麻烦您多关照了。"
这时,后面的团队成员整齐列队上前,二十余人齐声恭敬问候:"董事长好!"声音洪亮整齐,在机场大厅回荡。
这一幕顿时成为全场焦点。不远处正在打扫的保洁阿姨停下手中的活,扶着拖把张望;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交头接耳,其中一人推了推眼镜,喃喃自语:"这得是多大的干部啊?"
另一人摇头:"不像干部,你看那些车,还有那派头,怕是海外回来的大资本家..."
值勤的武警战士虽然依旧站得笔挺,但眼神也不由自主地往这边瞟。
两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更是兴奋地窃窃私语:"快看!那些是奔驰吧?还有劳斯莱斯!我在画报上见过!""啧啧,这排场,比电影里演的还厉害!"
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连忙把孩子转向另一边,自己却忍不住踮起脚尖张望。
出口处几个刚下飞机的华侨模样的人也在驻足观望,其中一位老先生扶了扶礼帽,对同伴感叹:"这么多年没回来,国内现在也有这样的人物了?"
整个机场大厅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支气势非凡的队伍上,窃窃私语声在宽敞的大厅里形成阵阵回响,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好奇与震撼。
刘光天见众人都朝这边张望,便抬手示意道:"先上车吧,去宾馆安顿下来再说。"
邓向荣也连忙附和:"大家旅途劳顿,先去宾馆稍作休息。"
高美琪优雅地点头:"那就麻烦邓部长安排了。"
在场的旅客们目送着这个气势不凡的队伍缓缓离去,不少人还在踮脚张望,直到车队驶出机场广场,人群才渐渐散去,但方才那一幕却成了他们今日见闻中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这支由五辆红旗轿车打头,劳斯莱斯幻影居中,五辆奔驰600护卫的庞大车队行驶在长安街上时,其前所未有的阵容瞬间吸引了所有路人的目光。
骑着飞鸽自行车的中年男子猛地捏紧刹车,单脚撑地,望着车队喃喃自语:"这得是多大的首长?怎么还有外国车?"
路边几个穿着劳动布工作服的工人停下脚步,其中一人瞪大眼睛说:"好家伙!红旗轿车开道,后面跟着的这是哪国元首?"
公交车上的乘客纷纷挤到窗前,有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激动地拉扯同伴:"快看!那些外国车真威风!比咱们的红旗车还亮眼!"
路口执勤的交警看到前排的红旗轿车,立即立正敬礼,同时熟练地指挥其他车辆避让。
几个正在过马路的行人被迫停在斑马线旁,却都踮着脚张望这支罕见的长队。
一位戴着红袖标的街道大妈看得直咂嘴:"哎哟喂,这阵仗!又是红旗又是外国车,怕是来了比部长还大的官?"
路边报刊亭的老先生推了推老花镜,对排队买报纸的顾客说:"瞧见没?这准是来接外宾的,不过用外国车接外宾,倒是头一回见。"
车队所经之处,仿佛按下时空暂停键。八十年代初期京城的街景与这支中外混编的超规格车队形成强烈对比,在每一个目睹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震撼印象。
直到车队远去,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才仿佛重新被按下了播放键,但议论声却在人群中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