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处置
陈邦彦偏头看了一眼高文采,高文采察觉到视线也歪了歪脑袋,二人俱是在对方脸上瞧见了疑惑,心知不是对方瞒着自己将消息送去了京师。
可若不是他们,还能是谁呢?
除了他二人,关于徐弘基的事,可是再没有第三人知晓的啊!
不过,眼下二人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整件事情,既然圣旨来了,他们便朝着魏国公府而去。
魏国公不在府中,还是府中管家命仆从去将人请了回来,一起回来的还有徐弘基长子徐允爵和在南京国子监中的次子徐文爵。
“不知陛下有何旨意,如此劳师动众?”徐弘基心中隐有担忧,入了院子后朝内官问道,眼睛却是瞟向陈邦彦和高文采。
他二人既然也在,想来是同清丈有关了。
徐允爵同徐文爵兄弟二人面色不佳,心中也多是忐忑,尤其是徐文爵,当初父兄二人的计划他便不赞同,陛下既然有如此决心,他们便不该再阳奉阴违。
朝廷的锦衣卫可不是吃素的,他们行事固然低调隐秘,可不保锦衣卫还是能查出这些事情来。
但他作为家中次子,父兄二人并不会听他的意见,当初他稍稍说了几句,他们只当自己胆小怕事。
内官抖了抖手上圣旨,笑着朝徐弘基道:“还请国公备好香案,具体何事,很快分晓!”
内官脸上虽是笑着,可眼中并无恭敬之意,徐弘基心中有了数,板了脸朝管家挥了挥手。
香案是在内官进了府门就备着了,此刻见自家老爷示意,管事立即命人将香案抬了出来。
魏国公府女眷也穿戴齐整从后院走出,挤着站在一起,有的面带担忧,有的却不以为意。
他们可是魏国公府!
一切准备就绪后,内官清了清嗓子,看着所有人都跪下后便展开圣旨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绍膺天命,统御万方...”
徐弘基心脏“砰砰”得跳着,他不清楚皇帝知道了多少事,又会对他做出何种处罚,但他并未像南和伯一般刁难陈邦彦,不至于削爵贬为庶民。
这陛下啊,做事手段愈发狠辣起来,丝毫不顾及他们这些勋贵的脸面,或许就是寻了由头,便是要杀鸡儆猴,好叫其他勋贵看着,今后刀落到他们头上的时候,莫要反抗!
跪在一边的高文采心中也是翻江倒海,到底是谁将这消息呈报上京?
对了...高文采突然想起暗处的那个人,难道会是此人不成?
若是如此,他定然不会是同勋贵一伙,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然魏国公徐弘基,世受国恩,位列勋贵之首,不思竭忠报效,反行欺隐之谋,竟敢伪造田册,诡寄田产于亡故盐商名下,抗旨不尊,罔顾法纪。锦衣卫查证确凿,罪证昭然,本应严惩不贷...”
“然念其祖上功勋,且年迈昏聩,姑从宽宥,着即:降爵一等,为宁海侯,罚俸三年,以儆效尤,革去南京协同守备,不得再预军务,限十日内呈报真实田册,若再隐匿分毫,定按欺君之罪严惩!”
“尔当深自悔悟,洗心革面,若再执迷不悟,则国法森严,朕虽欲宽,亦不可得!”
内官宣读完,收起圣旨看向徐弘基,“宁海侯,接旨吧!”
称呼直接改了,由国公降为侯,这让徐弘基脸上很是难堪。
果然还是被锦衣卫察觉了这些事,他们动作倒也真快,徐弘基抬眸看向高文采,果真是陛下的好狗!
“宁海侯不打算接旨吗?”内官伸出手,圣旨上金线绣的金龙在阳光下颇是威严,让人不敢直视。
“臣,谢陛下隆恩!”徐弘基咬着后槽牙伸出手去,恭敬将圣旨拿在了手中,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此刻是多想将这份圣旨撕成碎片,扬进秦淮河中才好。
内官转身又朝陈邦彦恭敬道:“陛下还让奴婢转告陈大人,陈大人只管查就是,不用担忧其他!”
陈邦彦拱手,“多谢陛下信重!”
高文采想了想,上前一步道:“一路前来也是辛苦,今日不如本官做东,请诸位好好品尝一番秦淮美食,如何?”
“那就...多谢高同知了!”内官并未拒绝,面对如今陛下跟前的红人,结交一番总比冷落着要好。
这边几人言笑晏晏出门而去,徐弘基看着人影消失不见,才将手中圣旨狠狠摔在了地上,“宁海侯,哼,好一个宁海侯!”
徐文爵见此,吓得立即将圣旨捡了起来,“爹还是慎重一些,这南京城里不知还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咱们。”
徐弘基脸色铁青,突然看见府门外人影一闪,他认得出来,那是保国公家的小厮。
看来朱国弼这厮也是听到了消息,派人来打探来了!
自己不好过,他这匹夫也休想好过!
“去,递个帖子给陈邦彦,就说本国公愿意上交全部田册,还请陈大人赏脸光临寒舍!”徐弘基并未改自称,他可不想认什么“宁海侯”。
“爹想做什么?”徐允爵在旁问道。
“不要多问,去办就是!”
徐允爵见徐弘基神情实在太差,也不敢多问,朝管事使了个眼色,吩咐他去给陈邦彦下帖子。
高文采包下了秦淮河旁一家雅致的酒馆。
这家酒馆不大,但胜在情景,独门独户的院落,后窗临着秦淮河,推开窗便能看见美景。
且这家酒馆饭菜也是不错,不管是南方菜还是北方菜俱是拿手,且还能推陈出新,自酿的美酒也是独有风味,是个宴请宾客的好地方。
“周内官,请!”
通过交谈,高文采也知道前来宣旨的内官姓周,从前是在文华殿侍奉的,张家栋去办差之后,王承恩就从几个得力的小太监中选中了他,将他调去了武英殿。
虽还不能进殿侍奉,但大家也都清楚,由王秉笔选中的人,进殿侍奉是迟早的事。
说不定哪一日,也能同张家栋一般,得个总管一职的差事。
“高同知客气!”周内官在下首坐了,“江南果真是个好地方,奴婢这几日嗓子都好了不少。”
“哦?”
“这几日京师又起了风沙,奴婢出门前咳了几日,总感觉嗓子眼儿干疼干疼的,不想一到江南,嗓子就不疼了!”周内官笑着道。
“是啊,江南湿润,的确养人!”高文采赞同,“不过京师乃是王城,便算有风沙也不怕!”
“高同知说的是!”
陈邦彦没有开口,应酬这些他本就不擅长,交给高文采他也放心,只听他们二人你来我往寒暄了几句,桌上也上了酒菜,饮过三轮后,见周内官脸上有了红晕,高文采才装作不经意问道:“算算日子,本官的奏报十日左右才能抵达京师,怎么这次会这么快来圣旨?是一到京师就呈上去了?”